第一装修品牌网欢迎您!

第一装修品牌网
第一装修品牌网 > 教育 >“晦涩而深刻”的满分作文,是如何误解了哲学?

“晦涩而深刻”的满分作文,是如何误解了哲学?

2020-08-06 15:15:58
来源:互联网
阅读:-

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《生活在树上》,把不少人读懵了,有人感叹“太牛了”,有人则觉得“太晦涩”。这篇“后浪”满分作文,用词之深奥与生僻、引文之繁杂与冷门、语句之曲折与晦涩,令阅卷组长不吝赞美:“...

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《生活在树上》,把不少人读懵了,有人感叹“太牛了”,有人则觉得“太晦涩”。这篇“后浪”满分作文,用词之深奥与生僻、引文之繁杂与冷门、语句之曲折与晦涩,令阅卷组长不吝赞美:“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,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。”“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,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。”

暂不考虑与此文相关的种种争议,令人好奇的,是这份点评中阅卷老师对于“学术化”的理解。在他看来,“学术化”是否意味着“艰深”?而“老到”与“深刻”需要以“晦涩”的外衣来装扮自己?

既然作者在文中大量引证了哲学家的观点,那么在此,我们也不妨尝试用一篇哲学论文的标准,来看一看《生活在树上》对哲学的运用究竟是得其神髓,还是取其皮毛,也借此思考,何为良好的哲学写作。

最后,我们与哲学家陈嘉映聊了聊他对这篇满分作文的看法。陈嘉映擅长以当代中国普通读者较为易懂的方式进行哲学写作。在他看来,给这篇作文打满分不合适,但他赞成给一个比较高的分数。

陈嘉映坦言,他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经历很多坎坷,“比不上现在的学生”,只是那个年代的学生习作“见不得人”,和今天这种炫耀式写作路子相反,毛病也相反。在他看来,绝大多数的写作者都要经历有点“装”的写作阶段,而克服这种写作方式最靠谱的办法不是搜集“名人名言”,而是比较踏实地读上两三本哲学书,“好的东西读多了,那些烂的东西就出不了手了。”

撰文 | 贝雅夫 董牧孜

“清晰”,

是哲学写作的美德?

“晦涩”,或许是很多人对哲学文本的第一印象。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调侃:“我认识每一个字,但当这些字排列在一起时,就什么也不明白了。”

不少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,其思想往往与简明清晰无缘。如果以今天的“清晰”作为标准,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恐怕都不能过关。“真理,作为一个实存,其真实的形态只能是一个科学的真理体系。”诸如黑格尔《精神现象学》此类的文本,显然难以被轻易理解。

尽管哲学家们有时候会因晦涩遭到恶评,例如一些人说:“凡是黑格尔说明白的,都是毫无创建的废话,凡是他试图有所创建的,都是他无法说清的“黑话”。但大多数时候,哲学家们的“晦涩”会得到人们的原谅,甚至被看作是一种“必需品”。最直观的印象是,直到今天,我们依然在阅读黑格尔,并从他的著作中获得洞见。

“晦涩而深刻”的满分作文,是如何误解了哲学?

两位“晦涩”的哲学家,康德与黑格尔。

《生活在树上》这则高考作文同样晦涩,通篇充斥着哲学话语。但显然,我们认为这种“晦涩”和哲学文本的“晦涩”完全无法相提并论。满分作文的晦涩,主要在于清晰性的欠缺,这也是它在公众眼中的关键短板之一。

时评人曹林的评价十分具有代表性:“哲学作为爱智之学,生来就是一种澄清行为,澄清自己的真实意图,澄清语言造成的困惑。而这篇《生活在树上》,哪是澄清啊,分明是在卖弄中制造混乱。”

目前网上已经流传着多个版本的“白话翻译”,其中心论点无非是: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进中,固有的权威——如家庭,社会逐步解体。但我们不应不假思索地展开批判,因为这会让我们走向虚无。正确的做法是批判地继承,但又不失去主体性。论点谈不上有趣,论证也算不上严谨。

“晦涩而深刻”的满分作文,是如何误解了哲学?


推荐阅读:罗技g633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企业观点,与第一装修品牌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